看开头觉得大事不妙,通篇对话的电影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对话是话剧的艺术,形而上属于论文。电影艺术岂不被边缘化?看完才明白称之为“论文电影”其实是对阿巴斯的赞扬。再怎么论文,中心语还是“电影”。这不是一部讲道理的电影。想想那些讲道理的励志片:强烈的预设诱使观众必须高度沉浸于主人公的感知,反而是种虚假的真实。《风信子之恋》正是在拆解这种幻象,抛出真品与赝品、真实与虚构这样直逼艺术和生活存在危机的矛盾碰撞。导演要展示的不是一种价值导向,而是男女思维模式的差异和情感状态的变化。纠结谁的观点更对并无意义。结尾的赝品爱情比现实更美好吗?副本至少能提供一种想象性的解决。“重要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看待它的方式。”如何将理论用电影艺术的形式呈现而不损害其思想深度,而理论的外壳又不损害电影艺术本身?这部电影做到了。《风信子之恋》的某种变奏,从原始穿越现代,由野蛮横跨文明,虽称不上行云流水却也处理得轻巧灵动,尤其是,有了拉扎罗“重生”这一妙笔,使得这层本早已被前辈们捅破了的野蛮与文明二元对立的窗户纸蒙上了魔幻色彩,也让其具备了更多有趣且深刻的解读空间,而导演洛尔瓦彻更将一系列与当下呼应的新鲜议题塞入其中,甚至勇敢涉足了前辈们未曾探索到的另一重天地,从拉扎罗的身上看到的,不仅是卡斯帕尔·豪泽尔的悲剧重演,更象征着在(准)大师们的犀利洞察中,所谓现代文明的发展或社会的进步皆是虚妄,而真与善更只存在于人们美好的祈愿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留下的只会是更多血迹斑斑却又心照不宣的“文明”罪证,某种角度上来讲,这层意义或许才是本片最为值得称道的地方。从完成度上来说确实已经接近五星水准,得等到更好的机会再重看。故事的背景设定在1980年代的波兰,一个由名为“风信子”的秘密行动引发的连锁反应。这个行动导致了约1.1万名男同性恋者被追踪、记录和勒索,这些人后来陆续受到威胁。整个事件的起因则是一起扑朔迷离的谋杀案,一名富商在自己的别墅中被杀害,调查过程中却充满了迷雾和障碍。主人公罗伯特(托马斯·兹代克 Tomasz Zietek 饰)是一个年轻的警察,尽管他的父亲是总警监,但他坚持不看重权势和裙带关系,对破案充满了执着。他瞒着未婚妻,深入男同性恋圈子卧底调查,与外向自信的大学生艾瑞克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