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海湾》:极速狂飙,家族情深
分类:影视/
/745 阅读
看完我依旧不懂女儿为何执意寻死,片中母亲大概也和我一样到最后枪响都不明白女儿坚定的自杀意志从何而来,然而无论怎样这都是她不得不承受的痛苦事实。虽然不明白,但我大概猜下她寻死的缘由:或许是琐碎日常的烦闷堆积、或许是生活不如意的茫然焦虑、或许是难以忍受癫痫带给自己和他人的折磨、或许是无从倾诉内心真实感受的苦涩难熬、又或许是无人理解自身处境的孤独无助。现代社会,世人普遍强调个体的独立性,这也间接导致了沟通的不顺畅,相互理解变得更加不可能。我们越独立也就越固执,我们有自己的坚持、自己的信念、自己的世界观,我们逐渐形成领地意识,坚定捍卫着“自我”的边界,不容侵犯。独立自主固然是好,但若自我意识过剩始终一意孤行,也就失却了独立的意义;独立虽意味着自主选择的自由,但真正重要的却是如何承担随选择而来的责任。文本上,本片或许可被视为当代日本人在私人与社会规范间的拉锯战,女性反抗成为社会规范形象,试图维持私人空间,而男性在来自社会的私人创伤下转而通过占有女性私人空间寻求社会认同,同时主要人物均从画外的私人空间出场。视听层面,摄影机可以视为人物先验的私人空间,手持暗示危机,横摇表示隔绝,过曝营造不安,快速横移与淡出压缩时间并制造惊悚效果,照度的突兀变化反映女主心理。此外,非环境音的应用在本片中同样出彩。突兀出现或(由孩子呼吸,冲水声)叠化的刺耳弦乐暗示女主心理的不安与恐惧,父子车内戏的钟摆声暗示时间短促,沉默时响起的船笛表明男女内心的分离。但这或许也带来了一个无解的矛盾——现实主义和即兴表演创造的写实性与视听层面的非写实处理让这部私小说在攀描与解构间暧昧地摇摆,但也许这层暧昧正是私小说的魅力所在吧。故事讲述了一个典型美国家庭为未来奋斗的感人而普通的故事。